2025年7月21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时事报导 >> 相关行业
相关行业

巴斯夫,两大新签约!

发布时间:2024/6/24 10:04:10 来源:DT新材料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其中重点提及加强废旧动力电池、低值可回收物(废玻璃、废塑料等)和新型废弃物(退役风电、光伏设备)三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同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样提及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开展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和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前几天,6月16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召开2024年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再次强调要推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之,回收产业,是全球共识的碳中和发展必要环节,又大又重要,且必然到来。

其中,在电池回收方面,以宁德时代、格林美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坐拥产业主场优势,而在塑料回收领域,则已经是巴斯夫、陶氏、科思创、利安德巴塞尔.....等全球化工巨头的天下,其中,巴斯夫更是横跨上述两大赛道。

关于此,【DT新材料】获悉,近日,巴斯夫,又迎来两大签约。

(1)巴斯夫与循环化学品制造商Encina Development Group (Encina)宣布了一项长期供应协议,将从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塑料中提取化学回收(集成的单级催化转化工艺BTX/P)的循环苯,再将其广泛应用在 Ccycled ®产品组合中。

这个消息的重点在苯,毕竟“三烯三苯”是石油化工的基础,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都要以其为生产的原料。

苯除了作为溶剂之外,可以合成苯酚、己内酰胺、苯胺、苯乙烯、己二酸和顺酐等关键单体,其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根据路孚特及彭博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球纯苯产能约7300万吨,其中中国产能约2300万吨,十年年均产能增速8.5%,贡献了世界纯苯的主要增量,并且未来5年仍有近800万吨的量待投产,但目前国内市场供需仍偏紧。相关重点企业包括浙江石化、盛虹炼化、中海油惠州石化、恒力石化、东营威联、中石化海南炼化、镇海炼化和上海石化,以及裕龙石化(在建90万吨)等企业。

从可持续苯的合成工艺来看,方案之一就是通过生物基石脑油来制取。芬兰炼油商Neste是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而三井化学已经通过生物基石脑油蒸汽裂解生产出乙烯、丙烯、苯、聚丙烯、聚乙烯、苯酚、双酚A、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生物基石化产品。

另外一种就是上述通过塑料化学回收得到循苯,难点是复杂的反应机制和难以控制选择性,重点是催化剂。科思创最近就投资了这样一家企业BioBTX,计划在荷兰建设全球首个采用BioBTX ICCP技术(有机和混合塑料废料中回收可再生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和二甲苯等)的化学回收塑料示范工厂,设计年产能2万吨/年,计划于2027年初投运。

这些正是巴斯夫在做的,通过增加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原料、塑造新的材料循环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2)巴斯夫与德国WHW回收有限公司(WHW recycling)就阴极和阳极废料处理达成协议,从今年年底开始,来自电池生产的阴极和阳极箔废料将在WHW位于德国Baudenbach的两家新分离工厂进行处理和分离,巴斯夫再将得到的不纯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提纯后重新利用。

此前,2024年4月16日,巴斯夫公告已在德国Schwarzheide成功启动了一座电池回收的金属精炼原型工厂,实现对锂、镍、钴、锰和铜等高效回收。

2023年6月29日,巴斯夫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宣布位于德国Schwarzheide的首家世界级高性能正极材料工厂投产,此外还进行了用于生产黑色粉末的电池回收装置的揭幕,这是巴斯夫也是欧洲首家全自动化大型电池回收再生产一体化工厂项目。

受到特斯拉、Microvast、LG Chem等企业电池生产基地的发展,大量回收企业脱颖而出,其中包括Erlos(WP Holding 的子公司)、巴斯夫 等大型企业,Primobius GmbH(Neometals Ltd. 和 SMS Group GmbH 之间的合资企业)等合资企业,Cylib、Tozero Recycling等初创公司,Stena Recycling、Accurec、Redux Recycling(被美国电池回收企业Redwood Material收购)、Northvolt、Umicore、G&P电池、SNAM、Altilium Metals、EcoBat 等电池及回收公司。

此外,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等整车厂也在库彭海姆和萨尔茨吉特建立了初步工厂,雷诺与威立雅(Veolia)及索尔维、本田与 SNAM、奥迪与 Umicore 以及沃尔沃与 Stena Recycling 也通过合资和合伙入局回收。

数据显示,2023年底,欧盟首批锂离子电池回收能力将增至每年16万吨,分布在37个地点,仅考虑已宣布的新工厂和扩建项目,预计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40万吨/年。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