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时事报导 >> 相关行业
相关行业

利润超400亿!中国石油正加速打造“新蓝海”

发布时间:2023/4/3 9:51:01 来源:聚烯烃人

近年来,面对炼化行业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化的大趋势,各大石油化工企业都在寻求转型。

作为石油石化巨头,中国石油的下游转型升级更是大动作不断。

就在刚刚,中国石油2022年财报发布,其中,炼化新材料业务实现经营利润405.7亿元。

过去一年,中国石油低硫船燃、石蜡、低硫石油焦产量增长31.2%。新材料提速工程顺利推进,新材料产量同比增长56.3%,开发化工新产品119个牌号,化工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石油炼化板块结构调整,全面提速!

2023年中国石油集团工作会议上,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运营的综合性能源和化工公司。他强调,加快从炼油为主的炼化基础产业向“基础+高端”的能源化工材料现代产业转变。

诚然,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于高端化工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对新材料提出全方位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工程材料、电力专用材料、交通运输、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绿色建材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重点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而我们目前正面临炼油能力持续增长,成品油消费放缓的情况。

因此,向中高端市场迈进,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加快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打造新材料增长极,亦是其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不二法门。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中国石油就设立了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发展领导小组。

2021年,中国石油正式启动了“新材料提速工程”,围绕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电子专用材料等进行研究部署。

同年,中国石油专门成立了炼化销售与新材料子集团,首次将新材料业务提升到与炼化业务同等重要的主营业务地位。并于12月成立了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指明公司研发重点主要包括医用高分子材料、高端碳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弹性体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

2022年5月,中国石油对公司经营范围进行了调整,将新材料业务纳入经营范围。9月底,中国石油在日本成立日本新材料研究院,通过与材料强国合作,进一步开展新材料的研究创新。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一项项举措,无不彰显出中国石油推进炼化转型升级和新材料业务发展的决心。

当然,仅有顶层规划还不够,中国石油正着力推动下游炼化产业升级改造,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持续提升炼化产业技术水平,并投产更高端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月27日,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全面投产。它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可生产全品类石化产品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2000万吨/年炼油、260万吨/年对二甲苯、120万吨/年乙烯等装置,能生产20多种油品200多种化工产品。

广东石化的投产,不仅对中国石油加快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对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其一,炼油能力大幅提升。该项目基于“分子炼油”理念,成功突破重劣质油加工的技术瓶颈,成为全球唯一可全部加工劣质重油的炼化基地。在工艺技术、资源利用、产品性能以及关键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产品既可以向石油焦、沥青、燃料油、航煤等优化调整,也可以是诸如聚烯烃等特色化工品。

其二,炼化业务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该项目建设中采用自有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特别是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中国石油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乙烯工程。事实上,此前中国石油刚刚完成“大型乙烯关键技术升级与工业应用”重大科技专项验收评估,这也标志着中国石油第二代乙烯技术攻关圆满收官。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对原有的炼油业务进行改造,通过增加高端化工配套项目,提升化工基础原料生产能力。

例如,去年7月,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依托广西石化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现有原油加工能力,以炼油厂生产的轻石脑油等产品为原料,新建百万吨级乙烯裂解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基础化工原料产能约276万吨。

去年11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开工建设,投产后吉林石化乙烯产能和化工规模都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事实上,无论是新材料研究院等机构的设立,还是旗下各石化企业基础化工原料产能的升级,一系列动作,都在为中国石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铺垫。

当前,新材料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同时它更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基石”。

去年以来,中国石油新材料业务推进全面提速。

一方面,创新先行,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中国石油不仅与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基础研究合作,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而且构建起炼化新材料公司和地区公司两级“领导小组+事业部+项目组”一体化工作格局及三级科技创新体系,涵盖直属科研院所、地区公司项目群,全力保障新材料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加快产能建设,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中国石油部分炼化企业,例如:吉林石化、广西石化、广东石化、独山子石化、兰州石化等,均按照基地化思路部署新材料产能。

在多点发力之下,中国石油新材料产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以来,中国石油尼龙66工艺包完成审查,针状焦按照年产100万吨产能进行布局,千吨级POE实验装置开始建设,环烯烃聚合物COC降冰片烯小试装置调试完毕,国内首个医用药包材聚烯烃树脂生产基地建成。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产品规模迅速壮大,关键材料相继突破,打造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例如:辽阳石化的锂电池隔膜专用料;吉林石化公司的ABS树脂;独山子石化的茂金属聚烯烃、耐黄变聚苯乙烯GPPS-300LR、EVA;大庆石化的特种纤维原丝;抚顺石化的无规共聚聚丙烯树脂;哈尔滨石化与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研制的茂金属超高熔指聚丙烯产品;锦州石化的G1级电子级异丙醇、低收缩注塑专用料1100P等。各种新材料明星产品,横空出世。

展望未来,中国石油仍将在新材料产业上持续发力。

今年年初,在中国石油集团“双碳三新”领导小组会议上,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强调:进一步推进新材料事业,着力打造一批产品巨人,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2023年,中国石油将继续推动炼化销售和新材料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新材料提速工程,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碳增绿”,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创效能力。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